首页 > 好文转载 > 【数说长三角】苏浙皖40城哪些最吸引人?看这个数据就知道了
2022
03-05

【数说长三角】苏浙皖40城哪些最吸引人?看这个数据就知道了

千淘万漉博客阿里云大使推广链接

1.jpeg

人口是城市经济活动的基础,人口流动影响着城市的兴衰,而城市的经济水平、产业变革则又反过来影响人口流动。


我们分析了长三角40个地级市的人口流入流出情况,从中可以看出不少有趣的信号。


17个人口净流入城市,与长三角核心区高度重合


根据七普统计数据,长三角40个地级市中,共有17个城市为人口净流入城市,23个城市有不同程度的人口净流出。


17个人口净流入城市,分别是苏州、宁波、杭州、嘉兴、无锡、金华、常州、南京、湖州、合肥、舟山、镇江、绍兴、温州、台州、南通和扬州,这些城市,是一个以上海为起点、半径300公里以内的扇形区域,也是长三角传统的核心区。

2.jpg



这些城市中,分别有9个浙江城市和7个江苏城市属于人口净流入城市,即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大于1。


从省份来看,浙江全省只有丽水和衢州处于人口流出的状态。而江苏省内则出现明显的分化,人口净流入城市主要分布在苏南和苏中偏南的地区,净流出城市则主要分布在苏北,并且数值差距较大。像连云港、徐州、盐城、淮安和宿迁等城市的人口净流出比,达到10%-20%。


虽然近年来安徽人口净流出现象得以扭转,但明显弱于江苏、浙江。只有省会合肥是净流入城市,芜湖、马鞍山等省内第二梯队城市仍处于人口净流出状态,六安、亳州、阜阳、铜陵、淮南、安庆等城市的净流出比值更是超过20%。这些城市大多是曾经的工业城市,产业结构转型较慢,经济活力和生活环境都还有待提升。


80个县级区域人口净流入,占比为38%


看完地级市,可以再看下县域层面的指标。在苏浙皖208个县级单位(区市县)中,有80个是人口净流入的,占比只有38%。


80个人口净流入的区市县,主要分布在江苏和浙江。安徽总体上区市县的吸引力较弱,比值总体上靠后。


下属所有区县都是人口正流入的城市只有7个,分别是江苏省的苏州、无锡、镇江、常州和浙江省的宁波、湖州、嘉兴。其中,苏州市昆山市和宁波市北仑区,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达到1.96,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几乎达到1:1。最低的常州市溧阳市,人口流入和流出基本持平。


这些城市的中心城区和下属区县,无论在产业还是生活设施的发展上,都基本形成了均衡稳定的格局。人们既愿意在中心城区、也愿意在其下属区县工作生活。


3.jpg


而地级市人口和下属区县市人口皆为净流出的,则共有17个城市。


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皖北和皖南以及苏北。安徽除了合肥、马鞍山和宣城,其余13个城市都属于这类城市。江苏则有徐州、淮安、连云港和盐城等4个城市。


这些城市中心城区较下属区县的人口外流情况相对好些。如芜湖繁昌和湾沚区、徐州的铜山区、滁州的天长市和来安县、淮北的濉溪县、黄山的休宁县等,人口外流并不明显,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比例均在90%以上,甚至达到了99%。但总体上,受制于周边产业以及个人发展机会、后代教育水平以及医疗水平,人口外流问题仍是这些城市长期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。


4.jpg


值得注意的是,一些城市内部的人口流动情况也存在不平衡。


17个人口净流入城市中,有10个城市,包括江苏的南京、南通、扬州,浙江的杭州、金华、台州、温州、绍兴、舟山,以及安徽的合肥,下属均有人口净流出的区市县。


比如温州的泰顺和文成、杭州的淳安,这几个地区都有近30%的人口外流。这些区县虽然处在发达城市,但多是丘陵多山地区,经济与产业发展受地理因素影响较大。对比而言,温州的龙湾区和瓯海区,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均超过2倍,杭州市余杭区的这一指标也接近2倍。这也说明,在同一城市内部,不同区域的吸引力存在巨大差异,区域之间存在互相流动的可能。


另外,地级市中心城区,也会吸纳周边和下属区县的人口。


比如合肥下属巢湖市、肥西县、长丰县、肥东县、庐江县等5地户籍人口均高于常住人口,是妥妥的人口流出地区。合肥不仅吸引了底下县级区域的人口,对省内其他城市人口吸纳也比较明显,因此近年来常住人口规模增长势头迅猛。


5.jpg


总体而言,目前长三角地区仍保持稳定的人口净流入,但区域间的差距较大,即使在一个城市内部,不同行政区域也可能存在较大的人口流动差异。可以预见,随着中心城市体量做大、能级提升,上海、南京、杭州、合肥等城市会继续吸引大量中高端人才和劳动力涌入,苏锡常、宁波、芜湖等也会吸引部分。而苏北、皖西南部分城市的流动人口吸引力相对较弱。人口或将继续向长三角中心城市流入,这种不平衡性为整个长三角发展带来的影响和挑战,值得重视。


栏目主编:尤莼洁


本文作者:何书瑶 狄斐


文字编辑:何书瑶


本文》有 0 条评论

留下一个回复